第1030章 盛夏-《四合院:猎人开局,枪指贾张氏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半年总结与下半年计划调整

    六月,轧钢厂召开半年总结会。各项数据显示,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%,利润增长35%,氢基钢材、智能钢材等新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25%,远超预期。

    周阳在总结时说:“成绩可喜,但也要看到不足。氢基生产线的设备故障率比预期高1%,智能钢材的传感器成本还有下降空间,这些都要在下半年解决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补充道:“下半年要重点推进三件事:一是优化氢基生产线的设备稳定性,故障率要降到0.5%以下;二是和传感器厂商谈判,把成本再降10%;三是加快尼日利亚二期工程建设,争取年底前投产。”

    囡囡说道:“我们计划开展‘智能钢材应用大赛’,邀请高校、设计院所参与,探索智能钢材在更多领域的应用,比如智能建筑、智能交通,拓展市场边界。”

    周阳最后说:“创新无止境,发展不停步。下半年,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拼劲和闯劲,让轧钢厂的钢材不仅硬在强度,更赢在智慧和绿色!”

    七月的厂区被盛夏的浓绿包裹,氢基还原生产线的轰鸣声里,多了几分平稳的底气。李工带着技术团队蹲在轧机旁,手里拿着振动检测仪,屏幕上的波形比上月平滑了许多。

    “周总,囡囡,”李工直起身抹了把汗,“经过三次设备微调,故障率从1%降到0.3%了,主要是换了国产的轴承,精度比进口的还稳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:“国产轴承能顶住高温高压?”

    “能!”李工眼里闪着光,“这是咱们和洛阳轴承厂联合研发的,专门针对氢基还原炉的工况,寿命比进口的长20%,成本还低一半。”

    囡囡凑过来看轴承的显微结构图:“我让质量部做了疲劳测试,数据确实漂亮。李工,这个合作模式可以复制,其他关键部件也找找国内厂商联合研发。”

    周阳这时也巡查到车间,听到这话赞许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可控。李工,把联合研发的经验整理出来,下个月给供应商培训会做个专题分享。”

    智能钢材的成本优化会议上,囡囡正和传感器厂商的代表谈判。“王总,我们每月的采购量从1000个涨到5000个,价格必须再降10%,不然智能钢材的性价比优势就不明显了。”

    厂商王总面露难色:“囡囡经理,原材料涨价厉害,再降真没利润了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插话道:“王总,我们可以签三年的长期协议,保证采购量,但价格必须按我们说的来。另外,我们的研发部能帮你们优化传感器的封装工艺,至少能降5%的生产成本。”

    王总眼睛一亮:“真能优化工艺?那我们可以考虑,我这就打电话回公司商量。”

    等王总离开,囡囡笑道:“爸爸这招‘技术换价格’真高,既降了成本,又绑定了供应商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摇头道:“关键还是我们的研发实力让对方信服。对了,中铁大桥局的智能钢材生产得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“正在最后质检,”囡囡翻开记录本,“每块钢材的传感器都校准过了,编号和桥梁的位置一一对应,下周就能发货。他们还特意派了工程师来盯着,说这是国内第一座用智能钢材的跨海大桥,马虎不得。”

    尼日利亚钢厂的二期工地上,赵工正对着视频电话给周子轩汇报进度。“周总,锌铝镁合金镀层生产线的设备已经装了一半,就是当地的电力还是不稳定,我们自己建了座小型光伏电站,白天能满足80%的用电需求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看着屏幕里刺眼的阳光:“光伏电站建得及时,既降成本又环保。当地员工的培训跟上了吗?”

    “跟上了!”赵工把镜头转向旁边的培训教室,“阿明现在是培训师了,带着五个当地技术员,已经能独立调试镀锌设备。上周还编了本《锌铝镁镀层操作口诀》,用当地语言写的,大家记得特别牢。”

    囡囡凑到屏幕前:“赵工,智能监控系统运行得怎么样?数据传输顺畅吗?”

    “顺畅!”赵工点开手机上的APP,“你们看,这条生产线的温度、速度数据都能实时传回去,上周发现锌锅温度有点偏差,国内的专家远程指导我们调好了,比派人过来省了不少时间。”

    八月的智能钢材应用大赛上,同济大学的团队带来了“智能钢材+智能建筑”的方案,用带传感器的钢材搭建抗震模型,地震模拟中能自动预警并调整受力。

    “这个方案太有前景了!”囡囡握着带队教授的手,“我们可以合作建个示范楼,就在厂区旁边的空地,既做展示又能积累数据。”

    教授笑着说:“我们正有此意,学生们还设计了钢材与5G基站的融合方案,以后建筑本身就是通信节点,省了不少基站建设成本。”

    周阳在一旁听着,对周子轩说:“你看,打开思路后,智能钢材的应用场景太多了。让市场部跟进这些合作,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。”

    九月,氢基钢材在新能源汽车厂的测试传来好消息,强度和韧性都超过了预期,对方当即签订了3000吨的订单。市场部张经理拿着订单冲进会议室:“周总,周董,囡囡,这家车企说要把我们列为核心供应商,明年的采购量可能翻三倍!”

    周子轩看着订单上的参数:“他们要求的耐腐蚀性标准很高,我们的氢基钢材能达标吗?”

    “能!”李工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检测报告,“我们在钢材表面做了钝化处理,盐雾测试能达到1000小时,远超他们要求的800小时。”

    囡囡补充道:“我已经让研发部研究无铬钝化工艺,更环保,下个月就能出试验结果。”

    周阳拿起订单,指尖划过“氢基绿色钢材”的字样,轻声道:“从‘轧钢’到‘智造’,我们走了一百年;从‘黑色’到‘绿色’,我们正在加速跑。这条路,走对了。”

    窗外的夕阳把轧钢厂的剪影拉得很长,氢基还原炉的火光与智能车间的灯光交相辉映,像一串跳动的时代密码。周阳、周子轩和囡囡站在窗前,看着满载钢材的货车驶出厂区,驶向远方的桥梁、工厂、城市,仿佛看到了那些钢材里蕴藏的力量——不仅是金属的强度,更是三代人接力的执着,是传统工业向未来奔跑的勇气。

    “下个月,去看看尼日利亚的光伏电站吧,”周阳忽然说,“听说那边的员工种了片中国蔬菜,长得比国内还好。”

    周子轩和囡囡相视而笑,笑声里,有对过往的欣慰,更有对前路的笃定。轧钢厂的故事,还在继续;而钢铁的温度,永远滚烫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